青海省政府 | 青海科技厅 | 政务邮箱

首页 > 科技服务 > 科技项目受理 > 2018年度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申报指南

2018年度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申报指南

2017-11-15 09:07:00   来源: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点击:

一、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专项

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重点依托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对象,通过企业先行投入研发资金,事后补助的方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

(一)支持方向

新能源产业技术体系
1、光伏、镁电解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突破光伏电能和镁电解工业无缝衔接瓶颈,实现光伏发电全天候无间断对电解工业供电,解决光伏发电弃光和电能消纳问题。重点开展光伏电站稳定高效直流变压技术和装备开发、熔盐储能电池开发。要求突破光伏电能直接用于镁电解工业关键技术,获得镁电解工艺与电解槽结构对光伏电能适应性规律。建成带液态熔盐储能电池的示范镁电解槽,电流强度10000安培,直流能耗小于12000kW‧h,电流效率大于90%,能量效率大于50%,电解槽综合能耗16000度/吨以下,金属镁的品位大于99.8%,氯气浓度(V/V)大于90%。
2、光伏发电智能一体化集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以提升光伏电站综合效益为目标,重点开展光伏电站信息采集通讯及数据质量控制、光伏电站智能运维和光伏电站主动参与电网频率/电压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等。要求光伏电站调频响应时间应小于10s、调节时间宜应小于20s,控制偏差应小于1%装机容量;光伏电站调压响应时间宜小于30s,调节时间宜小于60s、控制偏差的绝对值宜不超过给定值的5%。站内信息正确率99.99%,平台可靠运行时间>20000小时,完成不少于2座光伏电站的现场示范。
3、MW级梯次动力电池集成技术研究及应用
以提高动力电池全寿命周期使用价值,推动储能技术发展为目标,重点解决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快速筛选、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配组、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自适应管理系统和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模块化软连接问题。要求研制适用于电池一致性偏差在10%以内的均衡管理系统,其中电池管理模块至少能实现 18个以上的电池电压监测和均衡,电压均衡效果提升大于 8%,均衡效率>85%;研制适用于梯次电池模块的储能变流控制保护系统,功率范围 10kW~50kW,直流侧适用电压范围 300~850V,变流效率不低于 97%;研制协调新能源电站运行的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电站监控系统,建成10MW/40MWh 动力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示范工程。
4、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与分时租赁示范
以提高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完善充电标准体系,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为目标,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互联互通、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线上线下服务应用示范,建成光储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或快速充电桩,建立各类充电桩不少于20个,其中分体式充电桩最大充电功率达到250KW,最高充电电压750V;建设多种类型储能系统减低充电对电网冲击,包括锌溴液流电池、锂电池、铅炭电池等,总装机容量达到1MWH。通过增加储能系统,大功率充电桩介入电网冲击控制在±10%以内,并建立光储充电站站级信息监控平台和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平台。
新材料产业技术体系
5、晶硅材料的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1)太阳能单晶硅棒自动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大规模单晶生长全自动工艺及控制实现及关键测量技术、硅液面位置的精确控制技术和直拉式单晶硅新型热场进行技术等,要求建立500吨/年太阳能单晶硅棒自动化生产线1条,热检漏泄漏率﹤30mTorr/h(0.5Pa/5min),进行冷检漏时冷检漏率≤45mTorr/h(1Pa/3min),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化效率应大于18.5%。
(2)高纯多晶硅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集成数字化和3D数字化建模优化等技术设计建设一套全新的智能化多晶硅生产系统,利用具有在线诊断功能的数字化智能提高最终控制元件行程测试的安全等级,并建成3000吨/年多晶硅智能生产线一条,且通过智能精细化管控多晶硅生产综合电耗下降5kwh/kg-Si。
6、高性能钛合金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以提高高性能钛合金材料综合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利用电子束炉熔炼工艺,开发新型TA15型钛合金,要求合金材料符合国标GB/T 5193-2007中A级要求,单个不连续的孔直径不大于2mm,产品内部缺陷级别达到纵波探伤的超声质量级别。
7、电池用电解铜箔研究与开发
配套锂离子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分别研发高抗拉、高延伸率锂离子电池用电子铜箔和超薄无载体动力电池用电解铜箔,高抗拉、高延伸率锂离子电池用电子铜箔实现箔厚6-8μm;抗拉强度≥340MPa;延伸率≥5%。超薄无载体动力电池用电解铜箔实现箔厚5μm;抗拉强度≥280MPa、延伸率≥3.5%。高温抗氧化性均实现140℃ 烘烤10min无氧化变色。粗糙度Rz≤3;润湿性≥36达因。
8、微纳米结构光伏组件增效薄膜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研发用于提高光伏组件发电效率的薄膜材料,通过生长法和热处理法相结合的制备工艺研究,掌握薄膜材料生长机理、使其与太阳能光谱的极大值匹配,从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使用在同等规格组件条件下发电量提升5%以上,并要求在不低于20MW的电站上进行示范应用。
9、氧化镁单晶材料制备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开发以盐湖氯化镁为原料的单晶体氧化镁材料生产工艺,实现短流程、低成本和连续生产,要求氧化镁主含量大于99.5%、体积密度大于3.5g/cm3,并建立千吨级示范线。
10、氯化锂电解法生产氢氧化锂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直接以复杂卤水体系为原料电解生产一水氢氧化锂工艺,并集成分离技术解决该生产工艺中的脱硼、脱镁等问题。实现氢氧化锂产品纯度达到99.9%,符合《电池级氢氧化锂》(GB/T 26008-2010)标准,并建立200吨/年氢氧化锂生产线一条。
先进制造产业技术体系
11、大口径耐蚀高温合金NO8825挤压管生产开发
利用680MN挤压机开发大口径耐蚀高温合金NO8825挤压管生产工艺,重点解决适合于680MN挤压机组生产中钢的润滑、加热控制技术;研究开发高合金钢的变形新工艺(扩孔+挤压方式),要求完成耐蚀高温合管的试制,Φ914mm、壁厚40-50mm、长度6000~8000mm。
12、3D打印可移动式环保建筑技术集成及示范应用
依托3D打印技术,以天然石膏、工业副产品为原料打印可移动式节能建筑。要求3D打印可移动式节能建筑应用于旅游业,并要求该移动房屋抗震十级,抗晒抗腐蚀,抗折7.3级、抗压54Mpa,甲醛含量应达到国家住房水平。
13、甲醇蛋白联产酶制剂技术研究与开发
以煤制碳一化合物为起点,进行煤化工产品的高值化生物转化研究开发,重点攻克甲醇蛋白联产酶制剂生产技术、甲醇蛋白纤维生产技术等。要求蛋白菌体湿重达450g/L,木聚糖酶发酵单位酶活4-5万u/ml,脂肪酶发酵单位酶活2-3万u/ml。并建成2万吨/年甲醇蛋白联产酶制剂生产线一条。
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
14、高原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1)杂交春油菜生产技术体系建设
推进“青杂系列”优良品种规模化繁育推广力度,建设面向全国的优质杂交春油菜生产基地,不断推进油菜杂交化进程。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优质杂交春油菜规范化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研发规范技术3个以上,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3项以上,建立标准化制(繁)种基地5个以上,制繁种规模不低于1万亩,高产田实现单产150公斤/亩以上。
(2)马铃薯专用品种脱毒化和商品化生产
优化脱毒种薯、菜用型和加工型商品薯生产技术体系,以种薯产业发展为核心,不断扩大区域范围和生产规模,重点推广加工型、高淀粉型、菜用型等优质专用品种,研发规范技术3个以上,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3项以上,建立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不低于2万亩,标准化商品薯生产基地不低于10万亩,实现单产1400公斤/亩以上。
(3)粮饲兼用作物繁育推广技术体系建设
针对我省特色农作物及牧草品种,以建立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农区畜牧业发展的生产技术体系为目标,进行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及示范,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兼用)型新品种繁育推广力度。研发规范技术3个以上,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3项以上,建立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以上,实现单产150公斤/亩以上。
(4)特色经济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依托我省特色资源禀赋,瞄准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开展有机浆果、特色果蔬、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高产优质种植技术标准研发,并进行产业化生产技术示范。通过项目实施,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3-5套,1000亩以上的种植示范区2-4个,新增产值1000万元。
15、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方向
(1)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
研究推广与全省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科学高效施肥和施药技术,筛选高效肥料、农药新产品以及作物全程施肥施药新装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准施肥技术,基于自动化监测的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机械化施肥技术以及有机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基地,集成创新适合我省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规程与标准不低于3项,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项目区化肥氮磷减施15%,化学农药减施30%以上。
(2)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集成研究
围绕农业面源主要污染源,结合节水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土壤有机质提升、农田残膜回收、有机肥加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1-2个,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业氨氮排放量降低40%。
(3)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示范
通过种养配套生产、农作模式创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主体小循环。通过农牧对接、蔬菜(浆果)秸秆回收资源化利用、沼液利用、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格局,实现区域中循环。以农业产业和沼气工程、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1套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使农产品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
16、畜产品精深加工方向
围绕有机牛羊肉全产业链高品质生产关键技术环节,集成有机饲料生产、健康养殖、均衡出栏、全生产过程追溯、冷鲜肉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等先进技术,实现牛羊肉标准化、连续化、工业化生产。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从饲草种植到餐桌的全过程化精确有机畜产品追溯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及解决季节性供给问题。研发牛羊肉质量分级标准2项以上,冷鲜牛羊肉货架期延长至15天以上,建立有机畜产品追溯体系和营销体系各1套,畜产品销售收入提高1倍以上。
17、农牧业标准化生产与智能化管理技术示范
以各级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星创天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综合集成温室(暖棚)设施、灌溉设备、传感设备、监控设备等相关智能管理技术及装备,开展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技术体系的集成示范,实现农牧业生产标准化和管理智能化,有效支撑粮油种植、畜禽养殖、果品蔬菜和枸杞沙棘4个百亿元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建设核心生产基地。蔬菜瓜果类园艺作物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示范养殖基地200亩以上。
18、农牧业机械化生产标准研发及推广
重点开展复式整地、定量施肥、精量播种、高速覆膜、高效施药、全价收获等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研究示范,研发轻便型、轻简化、本土化、组合式中小型配套农机装备,特别是适于山地马铃薯、油菜、蚕豆、青稞等作物的联合收获机械轻量化技术、组合式山地耕翻、施肥、平整、覆膜、播种一体化作业技术、适于机械作业的品种、农艺配套技术以及适于燕麦等饲草收获、干燥、打捆、青贮等机械化生产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引进筛选新型农牧业机械5套以上,研发配套作业机械10套以上,研发机械化种植技术3-4项,形成专利5件以上,推广示范5万亩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
19、冷水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围绕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开展虹鳟鱼、高白鲑等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水体人工控制、疫病防控、高效养殖、高值开发利用等技术集成示范,在保证水质和生物安全的同时,高效开发我省冷水鱼资源。重点围绕高白鲑、虹鳟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依托蚕豆、菜粕、青稞等我省特色作物资源,开展功能型、环保型饲料开发及示范。通过项目的实施,筛选出适宜的饲料配方1-2个,饲料系数1左右,饲料成本降低20%,降低饲料中的氮磷含量20%以上。鱼苗成活率达到85%以上,年培育鱼苗300万尾以上,年产商品鱼1000吨以上,产值3000万元以上。
现代生物产业技术体系
20、大宗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利用
开展羌活、秦艽、大黄、白刺、枸杞、青稞、菌类等大宗生物资源活性成份的开发利用,以及枸杞、唐古特大黄等大宗特色生物资源加工过程中副产物或非传统药用部位资源、农林生产中废弃秸秆和枝条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开发可用于医药、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能源等后续深加工产品,提升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3-5种药用植物传统及非传统药用部位的综合开发利用。建立青海产红枸杞、黑枸杞等的地方标准1-2项,提升产品知名度,提高青海枸杞品牌优势;开发有效成分中间体1-3个,精深加工产品3-5个,生物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0%。建设年利用800吨的农林加工废弃物示范生产线一条和示范地基一个,申请专利6-8件。
21、特色微生物资源开发
挖掘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特有微生物资源,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和示范,制定生产技术及相关标准;开展珍稀药用植物资源可培养植物内生菌和共生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探讨内生菌对药用植物生长、抗逆性、道地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影响。明确冬虫夏草、大黄、麻花艽、暗紫贝母、羌活、手掌参等药用植物中与代谢产物活性成分相关的关键内生菌。筛选2-3个具有开发前景的内生菌菌株,建立相关活性成份发酵生产工艺1-2项。开发2-3个乳酸菌相关食品,制定生产技术及相关标准,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和示范。
22、特色资源医药中间体的研发
针对青海省特色资源如枸杞、沙棘、树莓等浆果类植物、菌类、以及特色药用植物,提取制备活性成分,在前期籽油、果粉、提取物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层次和科技含量,开展籽油的微囊化研究及医药中间体的研发;采用冷冻干燥及微波干燥等技术制备无添加的果粉生产工艺;开展特色生物资源高含量活性成分的提取物的制备工艺,提高作为医药中间体产品的附加值。明确提取物、活性部位、活性组份或活性单体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制订;制订不同医药中间体的新型制备工艺并产业化生产;申请专利6-8件,制订地方标准3-4项。
23、功能食品和保健品开发
以青海省特色生物资源为载体,以高值开发利用为目标,研发具有辅助降血压、降血脂、降糖、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等功能性食品与保健产品。开展枸杞、黑果枸杞、蕨麻等青海特色药食同源植物、新资源食品营养功能新的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功效评价。研究功能活性成分提取工艺、功效功能、产品工艺、加工稳定性及加工对功能物质的影响;研发具有市场独占性及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开展开发程度低、特色鲜明、具有开发潜力的青海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工作。获得活性物质与功能成分提取工艺技术及加工技术5-8项;制定加工技术规范与质量安全标准5项以上;开发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4-5个,2-3个品种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4-5个品种完成功能性食品申报前期研究工作。申报或获得专利10项以上。
24、特色食品加工及储运共性技术研发
针对枸杞等食药植物、新资源食品加工储运过程中危害因子控制、品质保持、劣变控制等加强研究,重点突破高效分离、靶向萃取、分子修饰、质构重组、新型杀菌、节能速冻和综合利用等现代食品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制定加工储运技术规范与质量安全标准10项以上;并完成4-6项技术转化;申报或获得专利10项以上。
高原医疗卫生与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针对高原性疾病、地方病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及国家重大新药研发需求,建立天然药物提取物库(含化合物库),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及现代药理学手段,解决创新药物发现、活性部位(功效成分)制备及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共性技术问题。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的生物药物与新型药物研发、传统药物二次开发、二类医疗器械开发、中藏药质量标准制定与提高,提升我省医药研发总体水平。
25、天然药物提取物库建立与新药临床前研究
针对青藏高原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现代提取分离手段,开展青藏高原特色药物植物资源提取及化合物分离研究工作。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复方药物、组份药物、单体药物或靶向药物的筛选与研究工作。建立40-50种青藏高原特色药用植物提取物库(含化合物库),单体化合物不少于800种。筛选出10-20种生物活性显著的活性单体或组份。对8-10种疗效显著的成分开展临床前基础研究工作。研制1-2种临床急需和具有市场潜力的中药新品种。
26、中藏药标准化和二次开发研究
通过配伍规律和用药规律挖掘,筛选疗效确切的核心药物组或基本方,创制作用机理明确、质量可控、疗效确切的中藏药新药。制订完善中藏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开发藏药材对照品,修订和提升常用藏药标准,健全以药效为核心的藏药(材)质量控制体系。开发10种可用于质量控制的中藏药对照品,完成20种常用中藏药材及10种常用中藏药复方药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开展特色优势中藏药二次开发研究,重点开展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优化生产工艺等研究,提高2-3个中藏药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药物品种。
27、二类医疗器械引进与开发
结合青海本地医疗水平,着力解决医疗器械水平低、种类少的特点。重点发展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新型植入装置、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技术与产品、家庭医疗监测和健康装备、可穿戴设备、中医医疗器械、基层适宜的诊疗设备等产品的引进与创新开发。推动适宜、高性价比通用医疗器械的品质提升,协同推进医疗器械技术及装备升级,完善设备标准体系,加强医疗器械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应用。发展老年人护理照料、残疾人生活、教育和就业辅助、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领域的产品,加快人机智能交互、照护机器人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具中的集成应用。引进开发二类医疗器械5-8台套。

(二)申报要求

重点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开展科技研究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本专项采用企业先行研发投入,财政资金后补助方式对承担单位进行支持。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的科技项目。
项目申请单位须提供不低于申请资助经费2倍的自筹科研经费配套资金,项目预期总经费与项目科研经费的比例不低于6:1。

(三)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1、支持方向1-13
   管理处室: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联 系 人:李  冰  刘永庆  王杏芳  米  杰
   联系电话:0971-8244566
   2、支持方向14-19
   管理处室:农村科技处
   联 系 人:常丽娜  苗希春
   联系电话:0971-8233815
   3、支持方向20-27
   管理处室:社会科技发展处
   联 系 人:杨广智  赵以莲
   联系电话:0971-8244588

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推广机构等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应用初期进入产业化开发,提升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事业单位承担由省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凝练提出的改善民生以及行业发展共性技术难题等公益性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一)支持方向

新能源产业技术体系
1、激光掺杂选择性发射极太阳电池工艺研究
以开发低成本高效太阳能电池为目标,重点开展激光对硅片掺杂、扩散工艺的对比研究,研究轻重掺杂区方块电阻的匹配、在高方阻时方块电阻的片内均匀性,正电极印刷的精准对位以及SE叠加PERC等工艺技术。要求在传统线上通过增加SE(选择性发射电极),实验平均效率达到20.5%,在PERC(金属穿孔卷绕-发射极和背面钝化电池)线上增加SE实验平均效率达到21.5%,扩散方阻在110Ω范围内,片内不均匀度≤6%。
2、菲涅尔式太阳能集热技术工业化应用示范
充分利用线性菲涅尔聚光装置结构相对简单,综合造价低等特点,开展该技术在盐湖领域大规模工业热水供应中的示范应用,要求建成线性菲涅尔聚光系统集热面积100000平方米示范基地,实现每小时生产40℃热水600吨生产能力,综合光热转换效率45%。
3、农村牧区新能源
(1)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应用与示范
在高寒地区,通过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应用研究,解决冬季清洁采暖问题。主要开展地质构造对系统取热效率影响、内外隔离地热取热、取热系统与地下环境分离、取热系统零排放、无干扰地热供热对地质环境地热环境影响、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与传统供热技术对比分析等相关技术研究,实现单口地热井热负荷约500-700kW,建筑室内温度不低于21℃,节约2/3集中供热和燃气锅炉供热运行成本,供暖连续24小时运行,建立1至2处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到不小于12000m2,编制高寒地区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应用技术标准1套、施工图集1套,成果1项、论文2篇、专利不少于1件。
(2)镁质胶凝材料在高寒地区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为推动镁质胶凝材料应用技术发展,依托镁质胶凝材料的特殊性能和我省镁资源优势,开展镁质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工性能、防水性能、抗震性能研究,镁质胶凝材料在高寒地区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镁质墙体材料及构建制备工艺研究,镁质材料装配式房屋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镁质材料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及构件设计,镁质材料装配式房屋经济、技术和环境评价研究,解决标准化镁质建材经济性制备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问题,建立1处示范基地,示范面积不小于1000m2,编制镁质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技术导则,开发1套镁质胶凝材料在高寒地区装配式建筑中应用的综合评价体系,成果1项,论文1篇,专利1件。
(3)“南墙利用计划”太阳能清洁供暖技术综合利用研究及项目示范
开展农村地区太阳能清洁供暖集成技术体系研究,基于青海气象条件,针对直接受益窗、集热蓄热墙、附加阳光间和对流环路式等被动式太阳能供暖技术进行参数优化,建立经济性和节能性评价指标体系,探索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主被动式太阳能清洁供暖集成技术方案和推广机制,合理解决农村住宅冬季清洁供暖问题,实现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率达到65%、冬季采暖日平均室内温度≥14℃、温度波动≤10℃、示范农户50-60户,建筑面积约5000m2,编制“南墙利用计划”太阳能利用技术指南1套,成果1项、论文2篇、专利不少于1件。
(4)绿色能源技术节能产品应用示范
为深化完善我省绿色用能体系建设,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在农牧业生产生活应用中的渗透结合。在传统绿色用能的基础上,开展绿色能源技术在农牧区生活用能、绿色交通出行、农产品绿色加工生产、绿色旅游、生态保护等多领域应用研究。通过将现有单一成熟的绿色能源应用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集成综合运用,形成绿色能源技术在不同领域模块化应用示范的新模式。开发1至2套新产品,建设2处示范点,成果1项,论文1篇,专利不少于1件。
(5)高寒地区村镇多元物料高效沼气发酵技术工程示范
开展牲畜粪便、农村有机质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多元沼气发酵物料理化特性及产气性能研究测试研究;多元物料沼气发酵工艺技术集成和发酵装置优选设计,多元物料的沼气发酵工程示范集成、运行管理模式与技术经济性研究。解决村镇牲畜粪便、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等的无害化处理和沼气应用问题。建立1处多元混合物料沼气示范工程,日产气达到500m³以上,多元物料的发酵工艺参数1套,成果1项,论文2篇,专利不少于1件。
(6)偏远地区离网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改造工程示范
针对我省大电网覆盖偏远地区离网分布式光伏电站资源现状,开展偏远地区离网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改造优化设计,并网改造经济性对比研究,并网改造电站运维、盈利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研究,形成离网分布式光伏电站可持续发展并网改造方案,为改造我省牧区现有离网光伏电站,提供科学可行的运管维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实施,完成我省农牧区1至2个电站的并网改造工程示范,成果1项,论文1篇,专利1件。
新材料产业技术体系
4、锂电产业相关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1)低品位含锂卤水萃取提取锂盐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新型高效锂萃取剂,并采用萃取法从高镁锂比盐湖低品位含锂卤水中萃取提取锂,要求老卤经蒸发浓缩使锂含量达到萃取反应的最低浓度要求500mg/L。萃取率达到95%以上,反萃率达到95%以上。并开展工业性试验,且碳酸锂品位达到99.0%。
(2)盐湖低品位锂高效吸附剂的制备及脱附新工艺的研发
通过不同锰系、铝系锂离子吸附剂配方和吸附效果研究,筛选出盐湖低品位锂高效吸附剂。并以该吸附剂为基体借助电化学辅助方法开展溶损程度研究及脱吸附新工艺的研究。要求锰系吸附剂容量不低于30mg/g,铝系吸附剂容量不低于8mg/g,脱附效率经过20循环使用后不低于首次吸附量75%,含孔吸附剂比表面达到150m2/g,孔径控制在2-4nm之间。
(3)电池级碳酸锂提纯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氢化再分解和干式和湿式除磁相结合的方式,除去碳酸锂制备过程中的钙、镁和钠离子,并降低磁性物质的含量。要求将磁性物质降低到100ppb以下的水平、实现钙镁离子与锂离子分离和钾钠离子分离,达到电池级要求,并建成3000吨/年电池级碳酸锂提纯生产线1条。
5、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用特殊钢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针对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材料特性要求,进行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用特殊钢材料成分的设计与优化,并重点开展零部件热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材料组织细化和均匀化控制技术研究,实现合金钢材料力学性能:Rm≥1100MPa、Rel≥950MPa、A>4%,在额定载荷试验条件下,疲劳寿命达到5000h以上;超负载试验条件下,疲劳寿命达到50h以上。
6、区熔用高端半导体材料研发
研究区熔硅单晶片用多晶硅产品的制备技术,并开发制备工艺要求的重点装备,实现中试规模工艺验证,材料受主杂质(B,Al)≤0.03ppba;施主杂质(P,As,Sb)≤0.05ppba;碳含量:≤0.05ppma;总表面金属每种元素(Fe,Cr,Ni,Cu,Na,Zn,Al)均<1ppbw。
先进制造产业技术体系
7、高海拔宽温超大功率液冷风力发电装置关键技术研究
开发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特殊低温条件下的超大功率液冷风力发电装置,并开展该装置的低电压故障穿越研究和高电压故障穿越研究。要求海拔适应性在2800~4000米,运行温度控制在-40℃~+50℃,电网电压不平衡适应性在8%以下,并网冲击电流峰值小于发电机定子额定电流峰值的20%。
8、高效高倍聚光光伏模组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高效芯片,高效聚光系统,高效模组、精准追日系统等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光电转化效率、降低成本。要求改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的使用可提高高倍聚光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5%以上,单位安装容量的组件发电能力提升30%。
9、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面向我省装备制造、流程生产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结合三维建模技术在现代化工厂中的应用,针对企业的生产要素、能效管理、智能决策和生产服务等开展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实现系统集成、互联互通、信息融合的数字化企业。要求在2家典型示范企业中开展智能制造集成技术深化应用;示范企业生产数控率达到90%以上,数据及时率及准确率提高到98%以上,产品生产周期缩短15%以上。
10、文化科技创新融合
开展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重点突破藏文标准体和手写体识别过程中使用到的特征提取和分类器设计技术,研发藏文文献数字化无损采集系统与装置1套,标准体文字识别率不低于95%,手写体识别率不低于85%。
现代生物产业技术体系
11、优质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种植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开展青海特色、道地、大宗和珍稀药材优质种子种苗繁育研究,加强工程化种苗繁育、栽培繁育、规模化组培快繁及移栽等技术集成。开展优质药材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系统构建种植管理、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制定种子种苗质量标准5项以上。新建高标准种苗、种子繁育温室3-5座,建立2-3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规范化示范繁殖基地。建立3-5个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及推广基地,制定3-5项规范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
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
12、生态畜牧业高效生产技术示范
(1)饲用燕麦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开展产草型、产籽型、早熟型、抗倒伏型、麦片加工型等专用燕麦品种的选育、现有优良燕麦品种提纯复壮、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以及燕麦饲草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通过项目实施,筛选专用型燕麦品种7-10个,生产的品种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种子生产田平均种子产量达到220kg/亩以上,研发燕麦专用草产品1-2个,制定相关技术标准4项以上。
(2)柴达木肉牛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开展包括品种选育、饲草料生产、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和高档牛肉生产的系列技术集成和示范。通过项目实施,破解柴达木肉牛产业发展提升的技术瓶颈,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规范。通过项目实施,建立相关技术标准(规范)8项以上,项目区牦牛、柴达木黄牛、犏牛的受胎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犊牛的繁殖成活率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15%以上,建立年出栏优质肉牛200头以上的试验示范基地2个以上。
(3)家畜疫病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示范
重点开展新型饲养方式下家畜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等腹泻病因分析及快速诊断技术研发,梭菌病分离、鉴定和有效疫苗的研制,高效安全长效的家畜寄生虫病防治等技术示范。通过项目实施,建立青藏高原家畜常见腹泻类疾病病因目录,3-5项新型家畜腹泻快速诊断技术,制定家畜寄生虫病高效安全防治技术标准1-2项,示范规模30万头/只以上,内外寄生虫驱虫率达95%以上。
(4)牛羊舍饲或补饲用饲草料精准配制及生产技术推广
重点开展我省牛羊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不同需求,以在舍饲或半舍饲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机械或生物处理方式,对不同介质的饲料原材料进行处理,精准生产适合本阶段的牛羊舍饲或补饲用饲料。同时,建设饲草料互联网信息及技术集成平台,平台集技术、营销、生产、采购、质量、库存等信息。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牛羊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稳定健康的生产,包括稳定的体重增长、奶的持续供应、抗病能力的提高等。3-5项新饲料配方、3-5种饲料生产处理方式,技术标准1-3项,年生产销售饲草料10000吨。
(5)柴达木绒山羊绒纤维超细型品系培育
通过改进遗传材料,选育柴达木绒山羊绒纤维超细型品系,建立柴达木绒山羊绒纤维超细型品系培育基地1个,育成柴达木绒山羊纤维超细型品系1个,提出品系标准1个。要求超细型品系个体绒纤维直径控制在14微米以内,自然长度在4.5厘米以上,个体产绒量不低于350克左右。
13、农业高效生产技术示范
(1)高效智能型设施蔬菜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重点开展温室能量平衡技术、结构设施技术研究、信息化技术、种植技术研究,研制适于青海设施农业发展需求和高原生态气候特征、土地利用更为高效、结构更为合理、设施更为先进的新型温室,研制集高效栽培技术、绿色防治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栽培基质配制、环境调控技术、土壤抚育复壮技术、生态净化技术、机械化栽培于一体的种植技术体系。通过项目实施,温室有效使用面积率≥80%,温室最低温≥12℃。实现周年生产,蔬菜单产≥8000Kg/亩。
(2)高原设施蔬菜优质高产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重点开展我省主要蔬菜品种的设施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对选址区生态条件的研究,选育、制繁种、引进及示范,开展种植模式、日光温室、钢架大棚蔬菜高效安全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包括蔬菜新品种的筛选、嫁接、设施结构优化、水肥一体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药简施技术、设施自动化调控技术、多连茬连作技术和茬口安排技术等。通过项目的实施,制定日光温室、钢架大棚蔬菜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筛选新品种4-5个,各关键技术1套,示范推广10000亩,技术辐射20000亩以上。
(3)智能型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重点开展区域非耕地资源调研与布局,对现有节水灌溉施肥设备创新升级,开发专用型设施结构和配套智能化设备,培育和引进适应性新品种,开展有机无机滴灌肥研发和适宜栽培新模式研究示范,建立非耕地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通过项目实施,节水节肥15%以上,增产10%以上,选育品种1-2个,申请专利1-2项,制定规程2-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示范推广面积15000亩以上。
(4)高寒牧区畜禽粪便发酵及有机肥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重点开展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畜禽粪便原料进行自主创新,开发适于高原牧区环境及原料的微生物堆肥菌剂、堆肥工艺及技术设备、固液分离技术、沼气生产技术、低氧、低温环境高效好氧或厌氧发酵关键技术,通过项目的实施,制备可用于当地牧场草地修复的功能性有机肥,实现高原牧区畜牧粪便高值化利用、草场修复肥料制备的有机结合,提高堆肥项目的经济性和生态学价值,为高原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途径。
(5)科技精准扶贫
以信息化为手段,以青海省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依托,开展贫困地区产业技术支撑、科技扶贫示范、科技人才支撑、科技信息支撑四大行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通过项目实施,组织1000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员深入全省42个县(市、区、行委)开展科技服务,实施10项产业化扶贫项目,建立10个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培训新型农牧民10000人次以上。
生态保护产业技术体系
14、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参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的优先发展领域,集成创新资源,研究分析区域特色禀赋和实际需求,明确示范区创建主题、思路和目标,制定规划和方案。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围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特色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疾病防治、健康养老、精准扶贫等领域,确定技术路线,加大技术集成,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成熟有效的解决方案。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新机制,建设惠民科技创新基地,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5、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针对我省高寒草地长期以来存在的季节性过牧和草畜不平衡问题,利用人工草地置换理论,通过适宜性饲草料加工技术研究、草地培育实用技术集成示范、放牧家畜牧草返青期全舍饲技术以及基于返青期休牧的放牧新模式建立与应用,改变高寒草地牧草生长和供给的季节性不平衡现状,解决天然草地季节性过牧问题,实现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建立高寒草地放牧新模式,研发规范化实用技术3-4个,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2-3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3个,培育、休牧天然草地50万亩。
16、青海高寒沙区工程和综合治沙模式筛选及集成示范
针对我省高寒流动沙丘的特性,试验设置不同类型的沙障,从中筛选出优化的适宜青海高寒沙区的优良设置沙障技术和材料,开展不同防沙模式研究。同时,试验种植乡土固沙树种及其引进的优良固沙树种,从中筛选出适宜青海高寒沙区的灌木、乔木、药材、草本和微生物菌剂,为青海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建立试验示范区2000亩;试验设置各类沙障8-10种,综合分析观测比较筛选出2-3种投资少、效率高、防护效益好的治沙模式;试验种植固沙苗木8-10种,筛选出3-5种适宜的树种和灌木种;试验种植中药3-5种,筛选出2种;种植草种3-5种,筛选出2种;固沙微生物菌剂1-2种。
17、工业废矿物油回收利用示范
采用循环真空蒸馏工艺设备技术对废矿物油进行回收利用、对油/水/烃混合物进行集中处理,实现废矿物油的数量削减、再生循环利用。年处理工业废矿物油1万吨以上,经营收入5000万元以上。
18、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与示范
加快节能减排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高超临界发电、低品位余热发电、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细颗粒物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汽车尾气净化、垃圾渗滤液处理、多污染协同处理等新型技术和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采用低温煅烧技术等,对传统煅烧窑进行改造,提高生产效率,相比于传统工艺节能20%以上。提升有色、建材、化石、钢铁等行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对生产工艺进行节能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生产能耗下降10%以上。强化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推广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进燃煤锅炉生产、使用全过程技能环保监督标准化管理,加快高效换热器、高效电机、配电变压器的开发与应用。
19、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建设技术体系研究
围绕青藏高原科考工作,重点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资源进行调查,摸清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本底情况。开展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生态系统功能演变机理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研发,生态适应性综合管理模式与调控,监测、评估、预警及数据融合技术体系研发。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监测网络体系,为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发展模式,提升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决策与管理能力。
20、三江源地区林地生态系统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
针对三江源地区的森林现状,对泽库县、囊谦县、玛柯河林业区的林地生态系统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其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火灾风险评估确定林地生态系统保护技术,编制林地生态系统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规程。完成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的调查统计;完成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集成及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体系。并示范600亩。
21、水泥生产过程智能集成优化节能技术
面向水泥生产过程特点,结合软件测量、预测控制、综合优化等多种技术,进行先进控制及全流程优化方面的研发,建设面向节能降耗的水泥生产过程集成控制系统。要求实现年节约标准煤7000吨,年可增加发电量350万kwh。
高原医疗卫生与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开展高原病、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医学研究,促进高原医学、民族医药、生物工程等多领域创新融合发展。加强医学技术集成示范,研发推广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规范化诊疗技术,提升重大疾病、重大疫情防控水平;加强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在高原医学、生命健康等领域应用,发展精准医学;研究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建立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22、贫困地区多发病防控及诊疗研究
聚焦贫困地区常见的多发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感染性疾病,以及伤害预防和救治技术等,加强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引进、集成及示范5-8项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和装备,提升重大疾病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防控能力。探索具有疗效优势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建立3-5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循证指南和诊疗规范。
23、高原医学研究
开展高原医学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及标准等系统研究,创新发展高原医学诊疗技术疗效评价及标准,形成1-2套创新诊疗技术体系;建立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标准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搭建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和分享平台,实现和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信息管理平台共享互联。结合基因组、干细胞等技术在高原医学中的应用,为早期预防及治疗高原病提供科学依据。
24、职业病防控
开展职业性尘肺病、化学中毒、噪声聋、放射性疾病等职业病流行病学调查,加强早期职业健康危害、新的职业病危害识别。研究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有效防治技术和产品3-5项。
25、健康养老技术及服务模式创新
以健康需求为导向,加强新型诊疗技术转化,研究引进智能康复辅具、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新型优质健康产品和数字精准智能与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提升健康养老服务信息技术水平。探索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精准服务模式3-5项。
26、构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推进医学科研机构和临床研究基地能力建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推广。完成1-3家省上需求迫切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列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序列。
27、医疗卫生大数据运用示范
整合以生物信息学数据、临床医学数据和卫生健康数据为核心的多层次数据信息,开发能够更好用于这些数据信息的获取、处理、储存、传递、分析和解释的技术方法,并建立符合“信息安全等级”要求的安全保障、隐私保护系统。建设共建共享的疾病防控、精准医学、远程医疗大数据体系,先期实现1-2项重大慢性疾病的运用示范。
28、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数据体系
整合食品药品安全源头监测、过程监管、流通监控、疾病溯源等数据,制定规范统一的数据汇集、管理、共享利用规范和信息标准;开发科学合理的平台接口。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数据库,建立智慧化预警信息,实现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29、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控制研究与示范
开展食品药品品质调控、功效评价等研究,开发食品药品快速检测技术。完善第三方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建立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和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体系
30、青海省重大灾害预警、评估和防控技术研发
针对青海省雪灾、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重大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存在的科学问题,开展青南牧区重大雪灾监测预警、应急响应,青海东部农业区干旱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青海省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基于国产卫星数据对湟水河流域地质灾害高精度遥感技术研究。建成基于数值格点预报的雪灾预警系统,建成我省基于3S的干旱监测预警系统,干旱监测准确率达到80%;建成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重大地质灾害临灾快速预警系统与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平台;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并完成示范系统。
31、草地生态畜牧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及优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重点完成省、县级及各系统架构调整,实现三个示范区县级平台的地理信息分析功能,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和流畅运行。优化完善智能称重系相关统功能,研发相关称重装置,利用大规模、长期、海量的牧场畜群重量数据为合作社以及畜牧业各级主管部门正确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研发手机APP软件系统,实现手机信息推送,确保各项技术在示范村与示范企业落地运行。提交流畅运行、实现面向全区、示范县、示范区个层次信息服务系统;提交产品原型2-3件;实现省县级管理平台项目示范区环境、草畜生产全程信息化追溯管理系统。
矿产资源开发
32、锡铁山铅锌矿安全与强化开采综合技术研究
通过对矿山的采矿方法、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新建充填系统工程,更新提高装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资源的综合回收率资源的综合回收率资源的综合回收率。要求矿石开采损失率为8.6%,贫化率8.6%;平均出矿品位:铅锌综合7.84%。
33、柴达木南缘难选铜多金属矿浮选工艺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针对柴周缘金属矿产资源选冶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物耗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重点对矿产资源高效清洁提取技术,绿色环保、高效节能、选冶工艺等方面研究,提升金属选冶高效利用及综合回收技术。提高铜精矿铜品位20%,钼精矿钼品位51%;铜、钼回收率80%;研制高效选铜药剂1-2种;伴生有益元素综合回收率达到70%;尾液回水再循环利用率达85%。
34、柴达木盆地南北缘页岩气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以柴达木盆地南北缘页岩气评价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测剖面、路线地质调查,结合正在实施项目的钻探、广域电磁法、地球物理测井、分析测试等,确定各时代烃源岩的基本地质特征,开展柴达木南北缘页岩气形成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建立青海省页岩气勘查的评价体系,并以八宝山页岩气勘查作为示范,对采用的方法组合进行有效性分析和系统的评价,优选页岩气勘查有利目标区1-2处;完成勘查示范区1处。
35、深部地质钻探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解决堵漏技术,低温钻井液技术,紊流型、减阻钻井液技术,中深部钻井液护壁技术。开发构造带大孔隙漏失层堵漏技术、产状陡立大节理裂隙漏失层堵漏技术、微孔隙压力型漏失随钻堵漏技术、盐水环境中水泥浆堵漏技术;开发低温环境和孔内永冻层低温钻井液;开发携粉能力和润滑能力增强型的钻井液技术;开发水敏地层低失水钻井液、松散地层胶结型钻井液;开发难钻的坚硬致密岩层、强研磨性地层复合钻进工艺综合应用技术一套;基于技术经济的考量,研究总结适合于高寒地区深部钻探的钻孔结构和套管程序;申请专利3-5项以上。
36、柴北缘战略性新兴矿产找矿突破及关键技术示范
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干热岩、贵金属、铀矿、稀有稀土矿等为研究重点,围绕制约找矿突破的重大地质问题及关键技术,研究成矿地质过程、成矿作用与构造演化的时空耦合关系,构建典型矿区资源勘查评价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矿床成矿模式、找矿模型预测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典型矿区及外围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地质找矿新突破。新增铀矿资源量2万吨,铌钽铷稀有及轻稀土矿资源量4万吨,多金属矿资源量1万吨。
37、广域电磁法在青藏高原北缘深部探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针对青藏高原特殊自然环境,进行物探深部探测仪器设备研发改进,开发适宜于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二维、三维反演成像系统。查明重点区段岩浆岩三维空间分布特点、岩浆与成矿作用关系、盆地分布与资源效应,构建青藏高原北缘重要金属、页岩气、干热岩、深层卤水矿床深部找矿模型,促进青藏高原北缘区域深部找矿工作。建成适宜于金属矿等不同成矿模型的二维、三维反演成像系统1套;提交金属矿深部找矿靶区3-5处,页岩气勘查靶区3-5处,深层卤水钾盐矿勘查靶区3-5处,深层干热岩资源勘查靶区3-5处。创建页岩气、深层卤水、干热岩资源勘查及青藏高原绿色勘查方法技术组合。

(二)申报要求

1、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方式进行支持,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开展研究示范。
2、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方向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入驻企业。
3、项目科研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1,总经费与项目科研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1。

(三)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1、支持方向1-2,4-10
   管理处室: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联 系 人:李  冰  刘永庆  王杏芳  米  杰
   联系电话:0971-8244566
   2、支持方向12-13
   管理处室:农村科技处
   联 系 人:常丽娜  苗希春
   联系电话:0971-8233815
   3、支持方向11,14-37
   管理处室:社会科技发展处
   联 系 人:杨广智  赵以莲
   联系电话:0971-8244588
   4、支持方向 3
   管理处室:青海省农村牧区能源办公室
   联 系 人:吴红军  李晓砚  赵福昌
   联系电话:0971-8244844

三、科技合作专项

(一)援青专项

支持符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十三五”科技援青规划》目标与任务中所涉及的各类需求。通过科技援青机制,两省市科技厅、委分别以科技计划立项的方式支持本省地方组织的以及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与对方共同合作承担的科技项目,青海省地方及科研单位、企业与对口省市科技型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实施的跨区域合作项目的科技需求。
通过科技援青专项实施,共同引导和支持双方联合争取国家政策上、项目上的支持;加快青海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促进对口援青省市技术成果在青海的转化应用;对口援青省市产业向青海转移。

1、支持方向

依托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科技口部门联合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湖北、安徽、四川、陕西、广东、甘肃、山西等省市科技部门的科技援青机制,支持本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与上述各援助省市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联合申报科技援青项目。
支持在生态保护和治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盐湖化工等重点领域的联合研究开发;支持符合科技援青规划并与我省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对口援助省市的先进科技成果在青海省转化应用。支撑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结构,将适用技术在我省地方转化、示范、推广应用及人才培养,提高基层科技创新水平。

2、研究目标

应用研究类项目突出技术、人才方面的援助培养与合作,提升我省科研团队整体水平及提升基层创新能力;产业化类项目突出援助省市、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与青海省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地方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先进技术成果在青海的应用;平台建设类项目突出两省科技园区的交流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3、申报要求

(1)科技援青项目在申报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同时,原则上要求外省合作方要申报所在援青省市相应的科技计划项目,外省合作方所申报项目同时送我省备案,由我省向相关省市推荐,双方省市给予相应立项支持。
(2)科技援青项目应签有责、权、利明确的合作协议,并在协议中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对合作给予双方的有益之处予以说明,以利于援助省市给予立项支持。
(3)重点支持已获得支援省份立项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申报项目已获得援助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立项的,我省可直接立项(培训类项目除外)。
(4)申请资助经费不高于省外项目支持额度。成果转化类项目总经费与项目科研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1。

4、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管理处室:青海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办公室
联 系 人:焦士元(湖北、安徽、四川、广东)
颜有奎(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山西、上海、浙江、江苏、山东)
联系电话:0971—8233278

(二)国际合作专项

根据科技部等四部委印发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结合我省科技工作实际,引导、支持我省具有较强对外科技合作基础和合作能力的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的相关研发活动,以及通过我省国家科技合作基地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合作研发、人才及技术引进、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方式,实现对国外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

1、支持方向

通过政府间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协定或者协议框架确定,并对我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技术合作研究、科技援外及已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实体合作的产业中开展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科技部认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及以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目标申报的项目;引进技术或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项目。

2、研究领域

在清洁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盐湖资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特色资源挖掘与利用、信息服务领域、人口与健康科学领域等合作重点领域所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
(1)清洁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
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材料开发、生物质能源利用、农牧区用能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本土化研发。
(2)盐湖资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重点支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金属材料、有机和非金属材料产业开发的新方法、新技术。
(3)生态保护和特色资源挖掘与利用
重点支持生态监测、生态治理、生态补偿等关键技术;生态畜牧业、中藏药开发、特色农业资源开发、高原生物资源利用等技术。
(4)信息服务领域
重点支持涉及信息服务产业的农牧业信息化与标准化、医疗、教育等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技术。
(5)人口与健康科学领域
重点支持涉及高原医学、人口健康的发病机理、防治技术的联合研究。

3、申报要求

(1)项目合作目标明确、合作渠道畅通,项目申报单位与外方合作伙伴需签署合作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投入、分工、成果分享方式等内容。
(2)合作项目外方须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或以科研设备的使用转让、劳务、讲学、访问培训费用等方式折算投入。
(3)国际合作产业化项目科研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1,总经费与项目科研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1。

4、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管理处室:青海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办公室
联 系 人:焦士元  颜有奎
联系电话:0971—8233278

编辑:zhuyu

上一篇:省科技厅关于印发2018年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下一篇:2018年度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