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府 | 青海科技厅 | 政务邮箱

首页 > 科技资讯 > 科技发展 > 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2018-12-13 14:54:00   来源:搜狐   点击:

壮大,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及社会经济、军事意义的科学、技术及工程成果。

例如,在科学研究方面,成功绘制完成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2007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2008年);世界上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轮物理放电实验取得成功(2009年);实验快堆实现首次临界(2010年);水稻基因育种技术获突破性进展(2010年);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2011年);空间环境监测网建成“子午工程”创世界第一(2012年)。

又如,在技术及工程创新方面,神舟系列飞船9次升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2007年);我国首列国产化时速30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CRH2-300)竣工下线(2007年);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在上海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2007年);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成功(2009年);首座超导变电站建成(2011年);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交付(2011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7000米深度(2012年);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列(2012年)等。

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兴起,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中国既迎来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同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科学院,提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四个率先”要求;2014年7月,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简称“率先行动”计划);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作出重要批示,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三个面向”要求。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开始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新探索。

国家创新体系格局进入深入调整的新阶段。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若干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2017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试行)》,明确了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定位和指导思想,设计了开放流动、竞争合作、充满活力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国家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制度依据和运行规范。同时,国家加快了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提出并启动建设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2016年7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在实施好“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油气开发、核电、水污染治理、转基因、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已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础上,面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即“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与此同时,进一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和“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和项目。

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等一系列新举措,同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其中,科技计划改革是突破口,针对原有计划体系日益突出的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和构建新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框架与布局,着力解决制约科技计划引领带动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重大问题,更好地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科研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如量子通信领域全面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天眼”(FAST)建成启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获得重大科学发现,光量子计算机、外尔费米子、“实践十号”、碳卫星、硬X射线望远镜等一系列突破使我国在这些前沿领域跻身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我国深海科考挺进万米时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实现全球组网,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航母下水,先进核能、超强超短激光、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提供更多科技供给,如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药创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方面,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转化示范工程落地生根,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过60多年的长期积累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产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产出质量大幅提高,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擘画为我国的科技创新绘就了新蓝图、指明了新方向,科技创新将会迸发出更加澎湃的动力,强劲推动我国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研究编撰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小伟 王彦雨 甘泉 刘细文 李萌 汪克强 张柏春 蒋芳 蔡长塔

参考文献

[1]白春礼.当代世界科技.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8-19.

[2]张柏春. 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6):454-459.

[3]谢长法.中国留学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39,107.

[4]樊洪业.《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史事汇要(1914-1918).科学,2005,57(1):38-41.

[5]冒荣.科学的播火者——中国科学社述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8.

[6]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49-529.

[7]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8]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下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778-779.

[9]路甬祥.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21(3):193-209.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院《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一书中篇部分第九章,略有改动。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

中国科学院 著

责任编辑:李 敏 张 菊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02

ISBN 978-7-03-054784-2

《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以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研究为主题,在回顾世界科技强国发展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总结分析了其经验教训;在研究归纳科技强国基本特征和关键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具备的基础与优势、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并根据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从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与政策举措等方面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针对性意见建议;从新时代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趋势出发,提出加快若干重大创新领域/ 平台发展的重点科技布局和路径、分阶段发展目标与相关政策措施。

目 录

上篇 代表性科技强国的发展路径

第一章 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演进 3

第二章 英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17

第三章 法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45

第四章 德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63

第五章 美国的科技强国之路 86

第六章 日本的科技强国之路 115

第七章 俄罗斯的科技强国之路 137

中篇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 科技强国的基本特征与关键要素 163

第九章 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182

第十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与优势 201

第十一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19

第十二章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与举措 235

下篇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创新领域

第十三章 信息领域 257

第十四章 能源领域 285

第十五章 材料领域 305

第十六章 空间领域 320

第十七章 海洋领域 337

第十八章 生命与健康领域 354

第十九章 资源生态环境领域 379

第二十章 基础前沿交叉领域 401

第二十一章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424

第二十二章 数据与计算平台 436

编辑:admin

上一篇:我国科技发展40年取得的成就
下一篇:四张图读懂2018科技发展趋势